2020年12月28號下午,應學院邀請,教育部長江學者、福州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鄭壽添教授在學院226會議室作了題為“高核鈮多酸的合成探索”講座,講座由徐元清副院長主持。
會議伊始,鄭壽添詳細介紹了高核原子簇的概念,指出這種結構是介于原子與固體之間的過渡態,對認識元素從原子到固體的結構和性質演變過程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接著,他介紹了高核鈮多酸的合成策略,指出這種結構的合成是基于高核鈮多酸簇前體的聚集組裝而得到的,而且鈮多酸體系不存在可溶性的酸根離子和酸性可溶的金屬氧化物。鄭壽添還介紹到他們課題組已經將合成的高核鈮多酸應用到有毒神經試劑的催化降解方面,并展示了鈮多酸簇體系與金屬有機分子環體系的前沿交叉。會后,老師們和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見解,鄭壽添教授一一耐心解答。
鄭壽添,福州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導,副院長。2001年本科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而后就職于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并于2009年獲中科院理學博士學位。2009年9月至2013年5月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生化系從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6月至今就職于福州大學化學學院。主要從事多酸團簇的合成化學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H因子58。參與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三部,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2)及福建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3)。入選全國首批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家第五批“青年千人計劃”及2020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